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Sophia Soong

閱讀筆記 | 學習如何學習

Updated: Feb 29, 2020


你有想過自己是如何學習的嗎?對於擅長和不擅長的科目是用什麼態度和方法在學習呢?回顧我的學習歷程,英文是我的強項,而數理是我的罩門。相較於英文可以應用在生活中的閱讀理解和口語表達,我對於抽象的數理概念和計算始終不得其門而入,還記得以前常常看不懂數理題目和解題技巧,認定自己能力不足而不敢嘗試,加上學校為了升學考試進行學科類組的能力分班,我大概從高中開始就跟數學絕緣了!直到後來到美國進修,在舊金山探索博物館(Exploratorium) 實習期間,才認識到原來數理可以用來解釋很多神奇的自然現象,用途廣泛又很有趣呢!


最近看了一本精闢實用的學習工具書 "A Mind for Numbers: How to Excel at Math and Science (Even If You Flunked Algebra)" (中文版「用對腦,從此不再怕數字:學會如何學習,以及如何創意思考,解決(幾乎)所有的問題」),讓我發現原來每個人都有機會重灌自己的學習腦,而且永不嫌遲!(作者Barbara Oakley本身就是從俄國文學背景挑戰跨界電機工程,最後成為大學教授的實證者) 這本書深植人心之處在於Oakley深入淺出的巧思,她運用許多生活上的實例和情境,闡明腦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現象和觀點,例如大腦的學習模式和拖延症的剖析,最後分享許多提升學習成效的方法和工具。以下是我整理的閱讀筆記:


學習的使用手冊

  • 這是一本針對如何學習的使用手冊,提供簡單、實用、有效的學習技巧和方法。

  • 本書適用於所有年齡層和各種數理能力的學習者。


學習的定義

  • 學習是一趟有趣的探險,不只是下苦工。

  • 學習是創造,因為一個問題可以有多種解法。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大腦會產生新的神經連結,改變我們的大腦結構。

  • 學習是從錯誤中成長,就像愛迪生所說:「我不是失敗,我只是發現一萬種不可行的方法。」

  • 每個人的大腦成熟時間和速度不同,因此學習緩慢不代表能力低,反而能比一般人更深入學習。

  • 學習需要長期耐心地持續練習

學習的迷思

  • 被動地重複閱讀單一資訊反而會徒勞無功。

  • 定勢效應 (Einstellung Effect):初始的直覺有時候反而會自我誤導,阻礙其他想法發展的可能,導致自己陷入錯誤的思考迴圈。

  • 為了趕進度和趕上同儕的學習速度,一次塞滿過量的資訊而忽略自己的學習成效。

  • 了解看懂老師和教科書的解題方法不代表自己已經具備解題的判斷力。

  • 避免過度自信的方法是團隊合作腦力激盪,擴大思考格局面向。

學習的模式

  • 專注模式 (Focused Mode):我們在專注的時候會刺激大腦的前葉額(prefrontal cortex),思考過程中會消耗腦內有限的精力,因此大腦需要適度休息,就像舉重訓練的間歇練習讓肌肉健全發展。另外專注的狀態容易侷限自己的思考框架,因此需要搭配發散模式訓練大腦的思考彈性。

  • 發散模式 (Diffuse Mode):發散模式是當我們處於放鬆狀態時,會活化大腦的各處神經,有時面對難題反而可以靈光乍現。學習全新的內容時,我們也需要運用發散模式綜觀全局。

  • 兩種模式的關係: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在大腦的運作方式就像彈珠台的軌道,專注時精準打到特定位置,加深記憶;發散時各方繞行,比較有機會探索各種可能解法。在學習力道上,專注模式像手電筒的聚光強光,對照發散模式的散光淺光。如果扎實學習是築一道穩固的牆,那專注模式就是一磚一瓦,發散模式是黏合的水泥。砌磚和學習都需要時間等待強化,也像登山攻頂前需要在基地營歇息、充足體力。

  • 從專注模式切換到發散模式:有幾種方法可以練習暫時放下念頭好好放鬆,例如走路、跑步、跳舞、洗澡、聽音樂、閱讀、繪畫、看電影、跟朋友聊天、冥想,其中最重要的行為是睡眠。因為清醒時的大腦會產生有毒物質,只有在睡眠期間會增加細胞間的空隙進行排毒, 此時掌管專注模式的前葉額也會停止運作。所以如果在睡覺前持續想著某個問題,有機會讓發散模式在睡夢中運作解答。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就曾經發明一套打盹裝置,手握著一顆球進入睡眠,等到球落地時打斷自己的夢境擷取創作靈感。

記憶的模為

  • 短期記憶 (Working Memory):電腦迷形容像記憶體RAM,我們腦內無時無刻有一位忙碌的雜耍員,即時處理最多四項資訊。等到我們習得技能後,該資訊就會轉移至長期記憶,騰出空間給新的資訊。

  • 長期記憶 (Long-term Memory):資訊一旦轉入長期記憶,就像存入大容量的電腦硬碟和倉庫,難以即時定位取得,所以我們需要時常回顧習得的資訊,以備不時之需。

  • 間隔重複法 (Spaced Repetition):促使短期進入長期記憶的方法不是短期連續練習,反而是經過幾天至一周的間隔重複溫習,因為大腦神經連結需要時間生長,就像砌牆時先讓水泥乾固後才能繼續上工。

記憶組塊 (Chunking)

  • 記憶組塊是一組有意義的資訊。理解資訊的過程像在組拼圖,當腦海浮現整張拼圖的主題和概念時(Top-down learning),每片拼圖才有意義,幫助我們拼湊事物的全貌(Bottom-up learning/chunking)。

  • 學習的過程除了需要了解方法和過程,還要知道處理的時機和問題的類型和模式,培養直覺思考。

回想法 (Recall & Retrieval)

  • 建議在接收新資訊的隔天強化學習,並保持規律的練習。

  • 在學習以外的地點練習回想也有助於加深記憶。

交錯練習 (Interleaving)

  • 交錯練習不同種類的問題(Interleaving)比反覆練習相同已知的問題(Overlearning)更能有效訓練大腦靈活度。

  • 例如解題時可以先從難題下手,卡關時跳到比較簡單的題目,此時大腦會持續思考難題的解法,之後再回到難題就有機會解開。

拖延症和改變習慣 (Procrastination & Changing Habits)

  • 拖延症是來自讓我們不舒服的事物,而我們通常會對不擅長的事物感到不舒服。反之,當你感覺越來越上手,你會開始享受它們。

  • 分心可以讓我們獲得短暫歡樂,但長期下來會導致壓力,因為困擾的問題沒有解決,就像讓我們上癮的毒藥。所以我們應該練習忽視分心源。

  • 養成習慣可以節省大腦精力去進行其他活動,此時身體會進入無意識的僵屍狀態 (zombie mode)。

  • 習慣由四種要素組成: 1. 提示 (Cue): 受到時間、地點、情緒、對人事物反應而啟動僵屍狀態的按鈕 2. 慣例 (Routine):僵屍狀態的行為 3. 獎勵 (Reward):獲得樂趣,拖延症的分心行為就是負面的獎勵 4. 信念 (Belief):改變習慣的關鍵是改變信念,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或是在腦海想像對照現階段和未來理想的自己,激勵改變

提升記憶法 (Memory Enhancing Tips)

  • 譬喻、類比和視覺意象:作者在書中示範了這些方法,加深我對學習觀念的理解和共鳴,例如這篇筆記的封面圖片就是上述提到四種學習模式譬喻:砌牆、登山、手電筒、彈珠台。

  • 記憶皇宮說故事:選一個熟悉的室內環境 (像是自家),將需要記憶的資訊依照進房順序和敘事手法,逐一填進每一間房間,回想的時候就像在腦海中播放一部電影般寫實清晰。

  • 間隔重複法:參考上述提到的記憶模式

  • 書寫和自問自答:除了視覺意象,五感中的觸覺和聽覺也有助於記憶。我書寫子彈筆記和聆聽有聲書有一段時間了,除了讓每天長時間盯電腦的眼睛充分休息,也希望透過不同感官接收的各類資訊,刺激大腦的靈活運作。

書中最後提到跨領域學習和相關應用。融會貫通的境界就是可以創造記憶組塊,並將相似的資訊應用到其他領域和學科,所以數理學家轉換跑道研究市場運作和商業模式通常比反之容易且成功。學習神人也具備一雙靈性的慧眼(mind's eye),可以玩出學習的樂趣,活化艱深難懂的觀念。例如1983年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細胞遺傳學家Barbara McClintock為了瞭解細胞特性,想像自己進入玉米植株內,和染色體成為朋友。宇宙科學和人文哲學有著環環相扣的緊密連結,科學家和詩人的相似處,在於他們都是探究生命深層意義的實踐者 (讓我想到Exploratorium創辦人Frank Oppenheimer在個人傳記"Something Incredibly Wonderful Happens"也曾提出相同的觀點)。回顧自己從文學走入科學的奇幻旅程,我相信每個人的思想性格和人生際遇可以憑藉自己的信念和主動學習而改變,我也對未來生命的追尋和萬物運行的法則充滿更多的好奇、想像與動力。

98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Comments


bottom of page